最近想思考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顺便也丰富一下哲学知识,就想试着回答哲学观100题。

(本问答源头:PhilPapers Suvery 2020

每个问题先是紫色部分,代表我的态度,后面的黑粗体标题部分为扩展阅读,即解释概念。建议先阅读后面的黑粗体部分~

我给自己设立五个认同等级:认同,倾向认同,不确定(不理解此概念),倾向不认同,不认同,这决定了我对这个哲学概念的认同程度。我的哲学水平很差,此文疏漏错误应该很多,请大家谅解><

这部分会慢慢更新,一百个问题手写+分析还是很花时间的ww

那么接下来就开始吧(以下内容部分摘自知乎,各大百科,各大视频网站)。

1.是否认同先验知识

我的观念:不认同

我认为先验和经验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种观念是先验知识可以简单理解为仅凭借推理或感官观察即可得到的知识。我不认同纯粹的感官观察即可得到真理,一定要通过实践(即经验)才可得到客观的,符合世界运行规律的真理。从知识的定义来说,我认为本能和先验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生物从最开始进化到人类的尺度,这每一次进化中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对世界的认知,都可以说是刻在dna中的“本能”。

先验知识

(康德定义)康德认为先验的东西存在,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不是事物静止地摆在那里等待我们去认识,而是我们在认识事物之前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有了一些先天的认识,先天的认识形式,有了这些先天的形式,对象才会再我们的脑子里形成,不然外界事物,就如同一团浆糊,混沌成一对,是杂多,无法被认识的。

先验(a Priori Knowledge)和本能(Instinct)的区别

先验是认识论概念,所谓的先验知识,并不是人生下来就拥有的知识,而是指人生下来,在未获得经验之前首先拥有了经验的形式。康德在感性层面叫时空,在知性层面叫范畴。无论哪个,这个东西都是一种纯粹的,空的形式,它是等待着经验的质料充实进去,形成完整的知识。换句话说,你有了眼睛,图像才成为可能,你有了耳朵,声音才成为可能。

换句话说,先验的东西是算法,经验的杂多是数据。二者结合成为知识。

本能是生物学概念,本能是生命基因里的,为了保存自身生存和繁衍的行为方式。本能是直接输出事实,并不需要经验参与。

你生下来会看,那叫本能。但是你能够看到事物,因为你有先验形式。

2.是否认同抽象实体(唯实论 or 唯名论)

我的观念:倾向认同唯名论(温和唯名论)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还是唯名主义(Nominalism)。

我认为客观世界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故不存在客观实在的共相。同时我认同共相是存在于心灵中的概念,共相是仅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的东西,是人类为了便于认识世界和执行事件的一种思维方法。

唯实论与唯名论

唯实论:认同柏拉图的思维,即认为“类”的概念是真实,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将分有这种共相。

唯名论:认为事物的共象是纯粹抽象的概念,只是声音和名词。不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事物均为个体存在。

3.美学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的观念:倾向认同美学是主观的

关于一个事物是否美或丑这样的问题,我的观念认为是基本主观的,你觉得什么是美的,什么就是美的。

部分人会有疑问,那为什么大部分会倾向于认同某一类审美?如,我们都喜欢对称的东西。我想这个是因为,这方面的思维是刻在我们生物自古以来的生存思维里面的,即对称的东西更有可能是“正常”的东西,正常人的体貌是对称的,正常的生物是对称的等等,正常的东西有利于人的生存,从而使得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情绪做出正反馈,分泌奖励激素。简单的说这就是所谓的生物的本能。况且即使是人有类似的审美,也有其细微的差异,往细节处分,没有人的审美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Kurzgesagt】美是什么?为什么美丽的东西能使我们开心?

4.哲学的目的是?(真理/知识、理解、智慧、幸福、正确/正义)

我的观念:获取真理/知识

个人认为这一点至少是哲学的主要目标,即哲学是人类获取真理或知识的工具。

5.是否接受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我的观念:仅认同语言或纯粹形而上层面的分析与综合的区分

我认为分析与综合在逻辑判断上存在,但是现实世界人对真理的洞察总是不完美的,所以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那么有意义的事物,因为人观测现实世界总会有谬误,无法做一个完全正确的判断,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判断也会出现改变,物体的范畴也会逐渐改变,当物体的本身概念发生延展时,所谓综合的就会转化为分析的(如事物在理论上的性质得到证实)。所以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只能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

康德的理论和现代语言学也还是有一定差别,我造诣不深,不好说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Analytic & Synthetic)

又是康德的理论。从纯语义上的理解,就是说我们下一个判断——A是B成立。

这个判断是有分类的,分为两类,即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什么意思捏?就是说一个句式是“A is B”的句子,谓语(B)这个概念是包含于主语(A)的话,即B ⊆ A,B是A的子集,则这个句子是分析判断。更人话一点,就是“A 是 B”这个句子中B为A的一部分就是分析判断。如下图:

反过来,综合判断应该就很好理解了。也就是说谓语(B)这个概念不包含于主语(A)的话,即B ⊄ A,则这个句子是综合判断。人话版本就是“A 是 B”这个句子中B跟A不搭边的一部分就是分析判断。如下图:

举个例子,晶晶是晶晶是分析判断,晶晶是玹碎之晶是综合判断

该部分参考:【哲学文本一起品】Ep. 03 康德的“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到底该如何理解?!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对应原文摘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应原文摘抄

6.食用动物以及动物制品(杂食,素食还是严格素食?)

我的观念:荤素都吃

名词解释:

Omnivorism:杂食主义

Vegetarianism:素食主义,不吃肉制品

Veganism:严格素食主义,不吃肉蛋奶,不用动物制品

(这一问咱只能说懂的都懂w)

7.认识论:内在主义还是外在主义?

我的观念:外在主义

这里涉及到认识论,“你如何认识自己的认识?”这里就是讨论这个话题。

我的理解,内在主义就是你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意志,价值观去认识一个事物并相信它,认为事物是一种“内心中的加工产物”,认为事物是可以确证的;而外在主义则认为认识事物不仅局限于个人内心意志,还要通过各方判断,如不同环境,不同人对这一事物的认知,从而认识一个事物,并且认知不一定是绝对的,不一定是普适的。

内在主义(Internalism)

内在主义认为,当我们要接受某一个信念的时候,我们一定有一种心理的取向,我们不是毫无选择的相信一切东西。我们要相信什么,与我们的价值取向、责任、判断的目的相关。

内在主义认为,认知保证是以某种内在性质作为前提的,也就是认知者所知道的或能够知道的某些状态或条件。这样,认知者的存在就成为这种认知保证具有基础性质的特殊方式。这种内在主义是以强调认识的意志作用和责任为核心的。由此,确证的根据就在于认知者内在的心理保证。(以上为内在主义观点)

但这种观点受到了当代认识论者普兰廷加的挑战。

首先,他反对确证概念,认为这一概念是以内在主义的认知责任为条件的。按照内在主义和古典基础主义的观点,我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我们的信念状态,并且对这些最终所采取的信念负有责任。因此,我们有责任按照证据去相信。“无论如何,没有人会相信没有充分证据的事情是正确的。”这在他看来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我们的信念,因此我们没有责任去相信任何事物。

其次,他反对证据可以作为认知的充分条件,因为一个人或许有证据,但因为他的认知能力的缺陷而导致他无法获得对自身信念的保证。例如笛卡尔的魔鬼和普特南的缸中之脑。

外在主义(Externalism)

外在主义是内在主义的否定。按照外在主义,决定信念辩护的因素不仅仅是相信者的内在状态。外在主义理论有许多可能的表现形式。

过程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一样,外在主义同意一个信念的认识价值应该由其产生的认知过程所决定的,但它否认认知本质主义,按照认知本质主义,一个认知过程的正确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晶注:即认知过程肯定对,否则就不是可靠的认知)。

过程可靠主义:它认为同一个认知过程在某些境况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其他境况下却可能是不正确。认知过程应该根据它们产生真信念的可靠性来评价。

恰当功能论:倘若一个信念是在一个适当的环境里按照其恰当功能运作的认知过程的产物,则该信念得到辩护。

概然主义:按照信念为真的概率来评估信念。

8.是否进入快感机器?

我的观念:不确定

这个机器所涉及的内容不够明确,比如这个快乐到底是纯粹的快感,还是“意义”,因为我认为意义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机制,一个真的认为活着无意义的人,是会选择了结自己生命的;而一个活着真・不快乐的人,虽然可能会选择死亡,但是也可能会去努力寻找快乐的。

如果这台机器的快乐是赋予人意义(如让你获得的体验无比真实,让你无法认识到自己是在体验而是将其当作事实),我没准会进入。

如果是纯粹的快感,我不会进入,恐怕会有成瘾性。

如果快乐没有副作用,且保留我出来的权利,我会进入。

快感机器(诺齐克的体验机 Nozik experience machine)

假设有一台机器,如果用某种方式让一个人的大脑接受这台机器发出的电刺激,这些刺激让这个人经历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它们的强度和持续期都是日常生活中快乐所不能比拟的。再试想有一台机器,被称为经验机器,一个人的大脑在连接到这台机器后,他就能体验到可想象得到的经验:例如一个明星的感觉 一种哲学家的感觉。这些事态是他体验到的,但世界中并无相应的事态与之对应。

(待续…)